“非遺太原” ②|晉陽風火流星:流焰驚鴻映長空
太原新聞網 2025/07/15
夜幕下的太原古縣城燈火通明,一串熾烈的火星驟然劃破夜空。58歲的晉源區風火流星藝術研究會會長韓金牛,正舞動著兩米長的鐵鏈。鐵鏈兩端特制的梨形鐵籠中,棗木炭在急速旋轉下迸發出耀眼的火花。風助火勢,火借風威,鐵鏈在他手中起舞,時而如蛟龍出海,時而如驚鴻照影,引得圍觀人群陣陣驚嘆——這便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晉陽風火流星帶來的震撼場景。 2008年,這項承載著智慧與勇氣的技藝,榮登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形意流輝溯真源
這門融雜技與武術精髓于一體的民間社火表演藝術,俗稱“火流星”。表演者舞動繩鏈,使兩端燃燒的木炭鐵籠在空中疾速飛轉。火花四濺飛揚,火借風勢愈燃愈烈,表演者仿佛置身于光焰的中心。尤其在沉沉夜色中,那旋轉的火光軌跡如群龍當空狂舞,攝人心魄。
它的奠基者是形意拳大師韓榮華。“我祖父當年隨曾祖父在祁縣溫曲經商時,創出了這門絕活。”作為晉陽風火流星的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韓金牛輕撫祖傳鐵籠,講述著淵源。韓榮華將深厚的形意拳功底與靈動飄逸的“水流星”雜技巧妙融合,創編出“雙龍開道”“火龍十八滾”等高難套路。表演者需在鏗鏘鑼鼓聲中,于行、站、坐、臥間完成高難動作。鐵籠內,燃燒的木炭噼啪炸響,火星如金蛇狂舞,形成“人在火中舞,火隨人流轉”的驚世奇觀。
“選炭講究得很。”韓金牛指著梨形鐵籠強調,“必須用晉源本地的棗木和槐木,燃燒時火星才最密集飽滿,每場表演都需持續補充。”鐵籠編織更是幾近失傳的絕技:十三縷細鐵絲需經三道鐵箍精準固定,經驗最豐富的老師傅,一天也僅能編出一個。粗獷鐵籠里,密密編織著對火的敬畏與虔誠祈福。
守藝不輟續薪火
上世紀70年代后,風火流星沉寂30余年,幾近失傳。2005年,存續命懸一線。“整個晉源只剩下三位七八十歲的老漢會耍,再不傳,這門技藝就真斷了。”韓金牛回憶時仍心有余悸。正是這一年,他響應政府保護非遺的號召,向晉源區文體局申報了“晉陽風火流星”非遺代表性項目。
從此,韓金牛踏上了與時間賽跑的征程:白天,他全力組織僅存的老藝人們,竭力回憶、搶救復原“火龍纏身”“悟空舞棍”等瀕臨失傳的經典套路;夜晚,他伏案整理祖父韓榮華留下的珍貴武學手稿。他將表演實況、鐵籠工藝、選炭標準等詳實資料,精心整理成圖文并茂的系統檔案。
這份執著終獲回響——2006年12月,晉陽風火流星成為我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飛入尋常百姓家
2014年,晉源區風火流星藝術研究會成立,為這門古老技藝搭建了新的傳承平臺。如今會員已達50人,日常研習都在太原古縣城的關帝廟里展開。
7月14日,清晨的陽光灑落,27歲的韓嘉悅正帶領學員練習“安全流星”——棉布縫制的沙包在空中翻飛。“初學者先用這個練,打到身上不疼。”
作為韓金牛的女兒,韓嘉悅從小在鐵籠火星邊長大,她深知技藝要“活”下去,必須打破地域限制。她主動邀請短視頻博主前來體驗。去年5月,“95后”海南姑娘黎九月慕名而來,每日訓練長達8小時,手腕磨出血泡仍咬牙堅持。數月后,她帶著這項東方絕技,來到了巴黎奧運會前夕的中法文化交流會的舞臺。因航空限制無法攜帶鐵籠與炭,黎九月最終選擇舞動“安全流星”沙包。舞臺上雖無烈焰翻飛,但那剛柔相濟的舞姿、行云流水的軌跡,卻將風火流星的魂魄展現得淋漓盡致,驚艷了法國觀眾,贏得滿堂喝彩。韓金牛自豪無比:“誰說沒有火就不行?咱們的技藝和精氣神一樣能征服世界!”
如今,韓嘉悅持續用短視頻記錄訓練點滴、揭秘幕后故事,真實展現著傳承路上的汗水與喜悅。新增學員中涌現出不少30歲以下的年輕面孔,大家的理由純粹而有力:“風火流星很酷炫,我們是在學真功夫。”
與此同時,“非遺進社區、進學校”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晉源區風火流星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任慧琴每周定期在文化館教授居民動作。“起初大家多為強身健體而來。”任慧琴欣慰地說,“練習風火流星確實好處多:長期堅持能顯著增強上肢小肌肉群力量、肌肉彈性,以及脊柱的靈活性、協調性和柔韌性。”接觸后,許多學員深深愛上這門技藝。如今,攜帶便攜沙包練習風火流星,已成為晉源街頭巷尾一道充滿活力的新風景。“風火流星不再僅僅是高臺表演的非遺,它已融入百姓日常,真正成為了大家強身健體的好伙伴。”任慧琴感慨。
從鄉野社火到世界舞臺,從口傳心授到數字傳播,晉陽風火流星這門承載著民族智慧與勇氣的技藝,正在時代的勁風中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嶄新傳奇。2023年中國丹寨非遺周上,它的精彩亮相引人注目;2024年、2025年太原古縣城新春燈會,先進的數字投影技術將火流星的軌跡幻化為翱翔的“空中火龍”,照亮了古城的夜空。正如老藝人們那樸素而堅定的信念:“只要還有人愿意舉起這燃燒的鐵籠,只要那熾熱的火星還在夜空中倔強閃耀,這份屬于我們民族的文化星火,就永遠生生不息!”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受訪者提供
記憶檔案
風火流星,俗稱“火流星”,是太原晉源區獨特的民間社火表演藝術。以形意拳的勁力為骨,雜技的靈動為魂。表演者舞動特制繩索,兩端燃燒的棗木炭鐵籠在高速旋轉下,迸濺出密集火星,于夜空中勾勒出熾烈狂舞的光軌,風火激蕩間,形成光焰隨人、人引星流的驚世動態畫卷。2008年榮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后,這項古老技藝煥發出蓬勃的生命活力。每逢佳節,那飛舞的火星便升騰而起,以最熾熱的姿態,訴說著中華大地上永不熄滅的技藝薪火與文明之光。
掃描上面二維碼
手機看資訊
加入城市買房砍價群,實時討論購房熱點話題

獲取樓盤信息

進群聊房
- 相關閱讀

加入買房砍價群
- 討論購房話題
- 你問我答
- 專業講解
- 全面分析
今日熱點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