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太原城市更新 向美而行
太原新聞網 2022/09/11
初秋時節,漫步于太原市區,街巷風姿綽約,公園生機盎然,濱河自行車道如在畫中……這座城市的變化歷歷在目,城市更新提質,讓太原人從“住有所居”變為“住有優居”,讓太原人更加熱愛這座城。
讓功能更完備
第一縷晨光灑落在通達橋的懸索上,秋風吹拂,城市蘇醒。立交橋、高架橋拔地而起、縱橫交錯,目光所及之處,迎澤大街、南內環街東延,虎峪河、九院沙河快速路西延,濱河東路南延、太太路大修至清徐,泥向線北延至陽曲、太忻大道更將直抵忻州市區,突破東山、西山局限,南進北拓、暢通東西,太原已形成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城市空間格局。
迎澤區草市街是我市最窄的一條街巷,最窄處僅有0.7米,被當地居民形象地叫作“一人巷”。經過3年的改造,該巷“華麗變身”為15米寬的馬路,同時,通過與東陵里路的改造貫通,該巷已經成為了連通迎澤大街、并州路、青年路的一條重要微循環道路。同時,迎澤街道青年路一社區還在該巷打造了一面長達50余米的“廉政文化墻”,并與東陵路的宣傳文化墻融會貫通。“回家的路上,也有溫馨的感覺。”居民薛靜妍幸福感滿滿。
坑洼不平的路面全部換了“新裝”,雜亂的空中“蜘蛛網”不復存在,臟舊矮墻“變身”古色古香的文化墻……曾經不起眼的背街小巷,如今有了新的模樣。2021年以來,城管部門便讓市區300余條道路架空線纜入地,讓城市亮出更美的天際線。
城市更新,一頭見證著城市發展,一頭系著百姓民生。小小公廁就像一面鏡子,映射著這些細微的變化。增設智能設備、提升外觀顏值、完善內部功能,在改造原有公廁的同時,我市加快公廁建設。截至2021年底,全市現有公廁1219座,4年間公廁數量翻了近一番。有75座公廁旁邊“加個小間、留個小門”,全天候24小時為民開放,這種建設模式為全國首創;有89座公廁都有第三衛生間,為老人、小孩提供方便;有的廁所設有環衛驛站,方便環衛工人、過往行人遮風避雨、臨時歇腳……公廁成了城市的溫馨港灣。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太原正在由內而外美起來、靚起來,城市之美更有質感,直抵人心。
讓環境更美好
水之于一座城市,意味著一種“靈性”。城市的根本價值,在于創造最適合人們工作和生活的經濟社會空間環境。治城,必先治水。
因水而美,決不能因水而擾。以南沙河治理為樣板,太原僅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了其余8條河的治理,昔日臭水溝,建成景觀堤;舊時羊腸道,拓成快速路……難能可貴的是,九條河道的沿岸還分別增建了15米寬的綠化帶,并陸續修建了40余個街頭游園、綠地,新增綠化面積數百萬平方米。隨著城南、晉陽一期二期、汾東一期污水處理廠新建工程的實施,我市21條黑臭水體全部消除,2020年底,汾河太原段告別劣V類水體。
太原生態的創作描繪始終沒有停筆,畫風磅礴,又不失細膩。在2020年、2021年完成雨污分流改造229.4公里的基礎上,太原今年啟動了雨污混接點改造,全面排查雨水管和污水管的錯接、混接、漏接問題,消除雨污水混流,讓雨水和污水“各行其道”。
在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科長崔麗英看來,實施雨污分流和混接點改造后,太原水環境質量將實現根本性改觀。
在晉陽橋北面的“汾河晚渡”旁,市民三三兩兩結伴而來,山銜落日,微風習習,望景而懷古,最難將息。“小魚小蝦多的是,河里的蘆葦、菖蒲,都是鳥兒做窩常用的‘建材’,在這里鳥兒‘不愁吃住’。”攝影師劉士強說。歷經四期治理的汾河,已成為太原人名副其實的幸福河,也成為鳥兒的天堂。
正如著名建筑學家吳良鏞先生所說的那樣,一個城市總是需要新陳代謝的,這種代謝應當像新老細胞更新一樣,是一種“有機”的更新,而不是生硬的替換。十年間,太原集中供熱面積由0.73億平方米增加至2.18億平方米,替換了大量的分散燃煤采暖鍋爐,我市在全國北方城市中,率先實現城區范圍35噸及以下分散燃煤采暖鍋爐清零。
城市新區看不到“蜘蛛網”,也看不到井蓋,更看不到高壓電桿——帶來“空中蜘蛛網”“拉鏈馬路”問題的各類管線,被濃縮進綜合管廊的“肚子”里。隨著晉源東區地下綜合管廊投入使用,太原看不見的地下設施也在不斷拓展,這座城市更加綠色清爽。
讓特色更鮮明
一座城市的歷史,不僅存在于史書里,更存在于有溫度的記憶和生活中。
華燈初上,夜幕下的鐘樓街依然熙熙攘攘。如今的鐘樓街,每一幢建筑都是一部歷史,每一棟樓閣都有一段傳說。在修復鐘樓街25條傳統街巷肌理、修繕32個歷史建筑的同時,你可以看到眾多潮流品牌,李寧、漫咖啡、發德瑪、光之乳酪、非遺市集、國潮市集……一個個潮流時尚的品牌、新業態與老字號在這里交融,讓老街老巷老字號煥發了嶄新的活力。
“不同年齡的市民,都能夠在鐘樓街尋回過往記憶,回首城市變遷,發現新的驚喜。”市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蒲凈說。可以觸碰的鄉愁,舊貌換了新顏。
城市更新中,一定要留住歷史文化記憶的“根”。太原現有東三道巷、南華門等5處歷史文化街區,鐘樓街、拱極門等8處歷史文化風貌區。在老街巷修復過程中,我市最大程度保留了歷史遺存風貌,又展示了城市新形象。修繕一新的東三道巷,青磚灰瓦,城市“年代感”撲面而來。一道仿教堂式的裝飾墻,將喧囂隔絕在外。綠植、甬道、路燈、座椅等以及融合了民國風情、市井生活、西洋記憶等不同主題的口袋公園,讓街區居民隨時可見歷史,隨地觸摸歷史。包括東三道巷在內,一個涉及10條歷史街巷、長約24.5公里、整治改造范圍總面積約465畝的府城文道,在最大限度地保持可傳統街巷的肌理和空間尺度下,彰顯可“最太原”的文化魅力。
今年69歲的張綠英,住在壩陵北街17號院。從她父親到她,再到她的女兒,三代人都沒有離開過文道巷。張綠英說:“這里有好幾處老院沒有拆,但做了加固。等文道巷開街后,搬離的老鄰居都要回來,看看這里的新樣子。”
一座座復原了的老舊建筑,見證著這座城市的蛻變,讓原本冰冷的老舊街區,變得有情懷、有溫度。它們更是太原城市更新的見證者,見證著這座城市的無限可能。
掃描上面二維碼
手機看資訊
加入城市買房砍價群,實時討論購房熱點話題

獲取樓盤信息

進群聊房
- 相關閱讀

加入買房砍價群
- 討論購房話題
- 你問我答
- 專業講解
- 全面分析
今日熱點要聞